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表示,随着更多客源地的境外游客得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来到中国,了解、感受中国的开放态度、全球胸怀,旅游企业也将结合更多体验性的文化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出入境游新品。同时,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有着很多华人华侨,单方面免签的推出,在方便他们回国探亲访友之余,同时也可以通过旅游,来看看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
此外,沪港两地机构和企业签署多个合作协议。其中,“未来智能科技(香港)孵化器”项目,聚焦“具身智能+”领域,通过搭建全链条平台,强化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低空经济高楼灭火示范框架合作”项目,针对城市高楼消防难题,通过沪港低空经济技术与运营经验互补,探索低空应急救援新模式;“沪港汇智孵化器”项目,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及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领域的科创项目孵化,依托两地高校及产业资源,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沪港人工智能产业基金”项目,整合港科大技术与资本资源,共同培育高质量项目、推进产业化进程;“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与沪港ESG学院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依托香港产学研平台,促进沪港技术跨境转化,强化科创协同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建设。
活动现场,上海市总商会、香港中华总商会共同与汇丰中国、交通银行(香港)签署跨境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天津4月29日电 (记者 周亚强)记者从中新天津生态城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五一”假期将至,生态城各景区和文化场馆纷纷开启“白+黑”模式,打造沉浸式多维文旅场景。
漫步银杏大道,50余个集市摊位组成的“民族地区文创美食集市”热闹非凡:台湾展位飘来凤梨酥的香甜,兴安盟摊位的羊肉串香气四溢,北京老字号非遗美食与各地特色小吃相映成趣。摊位上,糖画、兔爷、绒花等非遗技艺围绕“石榴”主题创作,诠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从那时起,上海的城市定位向“五个中心”的目标迈进。此后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上海考察调研,“科创”二字几乎从不缺席。“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这些寄语推动着这座创新之城不断挖掘科创潜力,追求更前沿、更前列。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资深网球爱好者张先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原来就不好预约的网球场,在郑钦文夺冠后,更不好约了。”他说:“我经常打球的球馆最早预约时间是提前一周的早上七点,但是现在到点就秒没,手一慢就显示预约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