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北京摩展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中国摩托车商会发布的《西安市摩托车发展评估与政策研究报告》指出,自西安摩托车解禁后,近年西安市摩托车万车事故率呈下降趋势。近5年摩托车万车事故率每年降幅保持在10%以上。此外,在西安线上、线下结合发放的28000余份的问卷调查中,74%的居民对摩托车解禁政策持肯定态度,认可摩托车管理。
他透露,当前主要分歧在于,一旦放宽或取消强制报废政策,可能导致大量摩托车车主不愿更新换代现有摩托车,这与目前倡导的以旧换新政策导向相悖。因此,如何在保障消费者权益与推动产业升级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政策制定中的关键难题。
俄罗斯戏剧界对这出戏的上演给予很高评价。《独立报》发表戏剧评论家的文章认为,此次俄罗斯国立民族剧院“相当成功地将亚洲文化与俄罗斯文化融合在一起”。文章表示,丁一滕导演信任俄罗斯演员善于细腻而深刻地共情体验“既可笑又可悲的角色”能力和塑造能力,同时给演出涂上了厚厚的东方色彩:传统的中国京剧化妆、中国戏曲的武打和程式、鼓师戴着动物面具在台上击鼓赋予演员动作、台词融入了观众熟悉的孔子格言等中国文化元素等。这种“草台戏”式的怪诞夸张加强了戏剧冲突气氛,又中和了平庸的日常生活。作者认为,这部话剧是推动俄罗斯观众认识当代中国文学和戏剧艺术的“一把钥匙”。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苏联话剧搬上中国舞台,其中就包括苏联著名剧作家阿尔布卓夫的作品。阿尔布卓夫1956年曾以苏联戏剧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前来北京,观摩中国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作为苏联家庭心理剧流派的代表人物,阿尔布卓夫自此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他的《塔尼娅》《老式喜剧》《伊尔库茨克的故事》等作品都曾在中国上演。1988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演出作品就采用了他的《伊尔库茨克的故事》。阿尔布卓夫的剧作成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材,成为中俄戏剧交流的生动注脚。
4月13日,“浙里出海”——2025年宏观形势报告会在杭州举办,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务实的交流平台,帮助企业进一步认识形势、坚定信心、找到出路。
该论坛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世界自由区组织共同主办,通过汇聚关键利益相关方如政策制定者、企业领袖和智库专家,讨论、推动自由贸易并强化全球经济合作。
鼓楼的建筑结构有什么特点?对于侗族同胞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何引发海外关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蔡凌日前就此接受了“东西问”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