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中心建设和“五万亿”的新高度,打开了更多市场的可能性,构筑起了各行各业发展的底气。而科技创新引发的新质生产力变革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椰枣的“跨国之旅”,成为中阿友谊的生动见证。这份情谊,也从农业领域延伸至更广阔的经贸舞台。4月27日至3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一届企业家大会暨第九届投资研讨会在海口举行,千余名中阿政商界代表与会共探合作新机遇。
这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邻居就是合伙人”;这里创业氛围浓厚,站立于科技最前沿;更可喜的是,这里“年轻感”十足,从业者中,近三分之一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多企业创始人、CEO、CTO的年龄不到30岁。可以说,年轻的“模速空间”是科创上海、活力上海的具象化表达,也是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一线战队”。
上海4月29日电 (记者 陈静)在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复旦大学经济系1977级杰出校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副总裁朱民在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设立“复旦大学朱桂农张伯钦—青云学子基金”,专项支持复旦大学“青云学子计划”。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抗旱,河库灌区及时开闸放水,增加流量,采取疏通渠道、维修涵闸等措施,做到远送多浇、有水可浇;引黄灌区根据抗旱需水情况,及时开闸放水,争取多引黄河水;平原灌区发挥机电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机井通电,并组织投入各类排灌机械179.4万台,努力增加抗旱播种面积。丘陵岗区利用坑、塘、堰、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抗旱播种。夏播以来,全省累计抗旱浇水7977.3万亩次,播种进度与常年相当。
此外,沪港两地机构和企业签署多个合作协议。其中,“未来智能科技(香港)孵化器”项目,聚焦“具身智能+”领域,通过搭建全链条平台,强化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低空经济高楼灭火示范框架合作”项目,针对城市高楼消防难题,通过沪港低空经济技术与运营经验互补,探索低空应急救援新模式;“沪港汇智孵化器”项目,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及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领域的科创项目孵化,依托两地高校及产业资源,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沪港人工智能产业基金”项目,整合港科大技术与资本资源,共同培育高质量项目、推进产业化进程;“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与沪港ESG学院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依托香港产学研平台,促进沪港技术跨境转化,强化科创协同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建设。
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意见》提出坚持产教融合,依托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职普融通,畅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培养通道。提升办学能力,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服务现代化工、装备制造、特色农牧业等领域的高水平专业群,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适应性。
“学中国画不是仅仅用眼睛看别人拿着毛笔在那儿挥毫泼墨(就能学会的)。钱松嵒先生把自己作画的经验都写进这本书里,包括怎么刮笔,刮了之后又怎么蘸水,这水是清水还是别的什么水……这些都是有讲究的。”韩美林说,钱松嵒的经验总结是一家之言,他人可以参考,但也要有自己的探索。“有一次我犯懒,一周没换水,没想到,放了一周的水特别好使,和新打的水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