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的余杭,近年在守好既有赛道的同时,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较早布局。今年,从强脑科技、灵伴科技等作为科技新锐高光出圈,到程天科技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开售15秒宣告售罄,再到多个“低空+”场景率先于全省落地、入选浙江省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名单……这些高频出现的吸睛点,从侧面反映了余杭创新动能的进一步提升。
此外,沪港两地机构和企业签署多个合作协议。其中,“未来智能科技(香港)孵化器”项目,聚焦“具身智能+”领域,通过搭建全链条平台,强化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低空经济高楼灭火示范框架合作”项目,针对城市高楼消防难题,通过沪港低空经济技术与运营经验互补,探索低空应急救援新模式;“沪港汇智孵化器”项目,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及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领域的科创项目孵化,依托两地高校及产业资源,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沪港人工智能产业基金”项目,整合港科大技术与资本资源,共同培育高质量项目、推进产业化进程;“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与沪港ESG学院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依托香港产学研平台,促进沪港技术跨境转化,强化科创协同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建设。
张先生认为,网球明星的出现与整个网球运动以及网球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并形成正向反馈。他说,明星越多,示范效应就越强,就会更加刺激网球运动的发展,网球经济热度也会越高。而打网球的人多了,就会涌现出更多的网球明星。
此外,多地统战部门积极搭建平台,为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提供交流机会。在福建省委统战部主办的闽商沙龙上,新生代企业家围绕“爱拼会赢”精神展开思想碰撞,以企业实践展现新时代闽商精神的丰富内涵。类似的沙龙活动也在上海青浦、浙江义乌、江西新余等多地展开,年轻一代以此为平台,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谈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的感悟,话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体会。
2024年,上海全市离岸贸易规模同比增长73.2%。眼下可见的是正在进行的上海车展上成群结队的“洋面孔”,往回看是一年一度的进博会越扩越大的朋友圈。贸易中心的建设让全球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激发外向的经济活力,而科创不仅为贸易提供技术支撑,更不断扩充新的产业贸易链条。
在发布现场,宣传片讲述科苑名匠勇毅前行的奋斗故事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本届获奖个人和团队代表现场演讲,分享各自在科研道路上的初心使命和奋斗故事。此外,多位院士和专家学者代表还以科学寄语方式分享科研感悟,用手书致敬科学,并投入“科学信箱”永久留存。(完)
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布局甚早,如今在张江形成了成熟完备的产业链集聚。黄浦江两岸,人工智能产业则是西有“模速空间”,东有“模力社区”。生物医药如今也展现出全链条的加速发展,上海自研GLP-1糖尿病新药、我国首个血友病B基因治疗药物、上海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手术……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7个1类创新药、15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