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马来西亚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在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指引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是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东盟对话伙伴、第一个同东盟建立自贸区的主要经济体,也是最早同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之一。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9800亿美元,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于占福进一步指出,一方面,疫情后中日旅游市场快速回暖,签证便利化如单方面免签,和日元贬值进一步刺激需求,客源复苏强劲,客座率维持高位。部分核心航线如上海浦东-大阪关西等显示出强劲的客流支撑。另一方面,在国际航线加速恢复的阶段,国内航司面临运力过剩压力,会将运力向收益更高的国际线倾斜,日本作为地理邻近、恢复相对较快的市场成为成为消化运力的重要出口。
马朝旭强调,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中国采取坚决反制措施,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更是为了维护国际规则和秩序,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权利。
“看好中国经济前景,愿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很多外资企业都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比如,近日,博世、依必安派特等德国企业“加注”西安、扩建生产线。
马朝旭就美国滥施关税阐述中方政策立场,表示美国在全世界滥施关税,发起关税战、贸易战,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严重侵犯各国正当权益,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金砖国家作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最重要平台,应该加强团结,携手应对,共同抵制单边霸凌行径,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科技竞争是如今世界各国进行博弈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在此背景下,应把人权纳入全球治理视野中,用人权来‘驯化’科技竞争,确保科技发展的利益公平普享。”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刘红臻表示,以AI技术为例,其科技伦理和技术标准尚未建立全球化的统一标准,规则制定应强调共商、共建和共享,保证所有国家平等参与,建立开放包容、和平安全的科技治理秩序。
据悉,未来,北京还将制定《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区域中心(北京)智库管理办法》,推动就业政策精准落地,助力破解区域结构性矛盾。首批获聘的权威专家共计14名,涵盖了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深学者、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专家、长期扎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社会团体组织代表和一线实践指导师,未来还将持续进行动态增补,标志着区域中心深化就业服务创新迈出重要一步。
来自伊朗的南昌工程学院留学生希纳说,我们也有很多古老的水利科技,通过这样有趣的形式加深了我对中国水文化的了解,感觉非常有意义。